【2023年普法工作计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小知识】
时间:2023-08-08 14:59

  年来,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突出,且手段多变,骗局逼真。越来越多的落入陷阱,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谨防电信网络诈骗,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好自我防护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二、电信诈骗的各种手段和花样

  1.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公证处工作人员,以手机短信、打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向受害人谎称其中大奖,叫受害人将“所得税”“公证费”“手续费”“风险抵押金”等存入其指定银行账号,骗子再向受害人兑现支付“奖金”,以此骗取受害人钱款。


  2.网络QQ等通讯软件诈骗

  一是利用盗号和网络游戏交易进行诈骗。一般系团伙犯罪,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和被害人聊天,实施诈骗行为,有人负责提款。犯罪分子一般先和网友视频聊天窃取对方个人资料和真人视频,然后利用黑客程序秘密盗取破解其QQ号及密码,冒充QQ号码的主人,诈骗QQ资料中的亲戚和朋友。

  二是利用网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进行诈骗。低价销售游戏装备,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进行汇款等等。

  三是网络购物诈骗。骗子采用假链接、假网页,拒绝安全支付,诱使事主追加定金、多次汇款等方式进行诈骗。


  3.家人遭遇意外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受害人及其在外地打工、学习、经商的家人的电话号码,先故意电话滋扰身在外地的家人,待其不耐烦而关机后,犯罪分子迅速打通受害人电话,假冒医院领导、警察、老师、朋友的名义,谎称其在外地的家人意外受伤害(如出车祸、被人打伤、被人绑架)或突然患疾病急需抢救治疗,受害人赶快将“抢救费用”或“赎金”打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以此骗取钱款。


  4.亲友急事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悉受害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打通受害人电话后以“猜猜我是谁”的形式,顺势假冒受害人多年不见的亲友,谎称交通事故赔钱、生病住院等“急事”,以借钱解急等形式,并叫受害人将其打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上,以此骗取钱款。

  5.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

  犯罪分子捏造受害人在某商场的消费记录,冒充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以电话或短信方式通知受害人,并提出要帮助受害人的信用卡升级,步步诱骗受害人泄露银行卡密码后,骗转走受害人存款。

  6.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诈骗

  犯罪分子以法院有传票、邮包内有毒品,涉嫌犯罪、洗黑钱等,以传唤、逮捕、以及冻结受害人名下存款进行恐吓,以验资证明清白、提供安全账户进行验资,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 。

  三、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1)要有反诈骗意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若有人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3)切忌贪小便宜

  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有法治意识,学会理智判断和调查分析。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不会对突然而来的好处欣喜若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范是三思而后行。

  (4)增强防诈警觉

  任何人,一旦接到类似要钱、转账的信息及电话务必要提高警惕、要有防诈意识,切记“不听、不信、不汇款”,一定要及时与有关人员核实。对诈骗分子的提出各种理由、诈骗手段要谨言慎行。

  (5)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平时上网尽量不要在QQ等网络工具上存储亲友的真实信息和相关图片资料,谨防被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木马等手段盗取相关资料实施诈骗。一旦发现QQ、微信被盗号,要第一时间与平台联系,防范各类网络诈骗的发生。


来源:城市管理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