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良:红庙岭的守护者与变迁的见证者
时间:2024-09-05 09:09

当“中国好人榜”2024年第二季度榜单揭晓,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的一名共产党员——郑贞良同志,荣登“敬业奉献”类别榜单,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成功转型的肯定。郑贞良的故事是红庙岭变迁史的一个缩影。他以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见证了红庙岭从垃圾填埋场到现代化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的华丽蜕变。   

     

初见红庙岭:挑战与梦想的交织   

    

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擘画选址建设而成的,位于福州北部莲花峰山区。1995年,年仅25岁的郑贞良带着满腔热血和一丝忐忑,踏足垃圾处理领域,他被场部抽调进重型机械班,负责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的日常垃圾填埋工作。 

做好垃圾填埋工作就要面对恶臭弥漫的工作环境,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郑贞良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内心的斗志。第一天上岗,尽管戴上了厚厚的口罩,恶臭还是让他几度呕吐,但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了任务。接下来,他更是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认真学习推土机、装载机等重型机械的各种专业知识及垃圾填埋的技术规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操作技术,刻苦锻炼过硬本领,很快就熟悉掌握各类重型机械操作技术。他开始了与垃圾为伴的日子,也暗暗给自己下定决心,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坚持下来,为了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坚守一线:汗水与坚韧的见证 

 

红庙岭垃圾填埋场位于福州北郊山区,海拔500多米,气候条件差,冬寒夏热,春季大雾弥漫,特别是夏天重型机械驾驶室温度都在40度以上,作业现场垃圾臭气冲天,再加上垃圾量多,作业时间长,经常要从凌晨四点多第一辆垃圾车进场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最后一辆垃圾车出场。就这样,郑贞良在红庙岭他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从没喊过累、叫过苦。他和同事们一起,操作重型机械车辆穿梭于垃圾山之间,铲起、压实、填埋、再铲起……,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的岗位上,坚持年年365天都严格按照场部规定的操作规范和程序操作,出色完成福州五城区当时每天近2000吨生活垃圾的填埋任务以及各种临时性的突击任务。 

为了让同事有更多的休息时间,郑贞良经常主动放弃轮休的机会,加班加点地工作。他常说:“宁愿一人脏,换得万家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郑贞良从小就患有过敏性鼻炎,再加上工作时要戴上口罩后呼吸更加困难,一天工作下来都是满身大汗,大家深深地被他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所折服。在他的带领下,红庙岭垃圾填埋场的日常运营工作井然有序,为福州市的垃圾处理作出了很大贡献。 

转型升级:迎难而上同蜕变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到了2017年,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福州市城市发展的需要,红庙岭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福州市决定将红庙岭提升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陆续建成涵盖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厨余、危废、渗滤液等生活垃圾全门类14个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项目,确保福州市区生活垃圾在园区得到全量分类资源化处理,红庙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底,福州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以后,郑贞良不再驾驶重型机械铲车处理垃圾,而是要负责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监管。他必须彻底从一线工人转型到管理人员,这一身份的转变要求他迅速掌握更为专业的知识和管理技能。郑贞良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他不仅要确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稳定运行,还要对项目的环保标准和安全规范进行严格监管。他深知,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是适应新岗位、推动工作发展的关键。因此,他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面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的新要求,他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优化流程,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级单位的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推广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环保知识,增强公众对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了解和对垃圾分类的支持。 

荣誉加身:“环保卫士”实至名归 

 

伴随着红庙岭的转型升级和华丽蜕变,郑贞良也收获了荣誉和赞誉。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广大生态文明建设者的崇高敬意。郑贞良把这些荣誉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荣誉的照耀下,郑贞良更加注重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同时,郑贞良也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他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他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无私地分享给同事和团队,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郑贞良还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倡导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深刻的转变,形成了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态文明建设队伍。2023年郑贞良所带领的监管服务一科获得了福州市五一工人先锋号荣誉。 

展望未来: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 

 

如今的红庙岭是一座占地面积达11500亩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已获评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中国环境卫生行业低碳(零碳)环境产业园区试点单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市实践点(首批实践点)、福建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等。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高度肯定红庙岭建设成效,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向全国推广红庙岭的成功经验。红庙岭已成为福州面向全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福州宜居、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名片。 

在这里,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现代化设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垃圾分类处理的成功实践更是为全国树立了标杆。然而,对于郑贞良和他的同事们来说,他们的使命还远未结束,而是迈向更加辉煌征程的新起点。面对荣登“中国好人榜”2024年第二季度榜单的荣誉,郑贞良显得异常谦逊与淡然,他深知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更离不开自己与同事们的辛勤付出。郑贞良的事迹将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城市管理委员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